台灣導演胡金銓經典著作《俠女》於1971年在台灣上映,但要等四年才受坎城影展選片顧問的推薦,進入到坎城並榮獲了「最高技術大獎」,最後在1986年才在法國戲院上映,成為台灣電影打入到國際市場的先驅。這是電影學者 Wafa Ghermani 倪娃法跟我們說的故事。
Wafa Ghermani 是前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 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 電影典藏與推廣處副處長,現於台灣中央大學任教。Wafa 是台灣與法國電影界的橋樑,曾兩度為台灣電影策展,一次是2019年於法國舉辦的《台灣「歹」電影》專題展,另則是2022年與台灣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合辦的法國經典影展。
1980年初期,台灣電影在法國可以說是寥寥無幾,但其實早在1970年代就興起了一波武術片的風潮,這些武術片來自如香港、韓國、菲律賓,而其中有一部分的電影就是來自台灣。這些電影深受當時的年輕人及移民團體的喜愛,然而,這些族群卻不被視為正統的電影愛好者。但在這些喜歡武術片的人之中,就包括了法國著名電影月刊《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影評人 Olivier Assayas 及 Charles Tesson。他們到亞洲拜訪武術片的導演們,也包含台灣,並將一些電影提交到法國南特三洲影展(Festival des trois continents)。
1971年,胡金銓的經典著作《俠女》在台灣上映。四年後,當時坎城影展選片顧問 Pierre Rissient 推薦《俠女》進入到坎城,最後榮獲了「最高技術大獎」。《俠女》一直到1986年才在法國上映,即便發行量很少,但事後來看,《俠女》可以說是台灣電影打入到國際市場的先驅,這也促使了當時台灣年輕的導演想要積極地接軌到國際市場,包括知名導演侯孝賢及楊德昌等,他們從小型的影展開始、一路到威尼斯及坎城影展。Wafa 也提到了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奪下了威尼斯影展的「金獅獎」,打響台灣電影於法國民間的知名度。
Wafa 撰寫的書籍《Le cinéma taiwanais - Fictions d'une nation》(台灣電影 - 一個國家的虛構,暫譯)探討台灣電影的起源以及歷史事件的影響。
電影與集體記憶
台灣擁有豐富的歷史,深受東西方不同文化的影響。對Wafa 來說,作品中對土地的依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電影往往訴說著一個世代的集體回憶,也可以說明一個時代中發生的很多事情。Wafa 認為戰後國民黨在台灣避難時的電影呈現是很有趣的:「我感到興趣的是,尤其在戰後,當國民黨在台灣避難時,它如何試圖展現一個不存在的國家;以及事實上,電影始終如何透過影像來協商、重建一個只存在於政府想像中的中華民國。而同時,台灣本土電影又如何呈現反虛構呢。」
除了講述國民黨遷台後的《悲情城市》,Wafa 也提到李行導演的《兩相好》為一個獨特的案例。
《兩相好》是一部上映於1962年的喜劇。Wafa 說在解嚴以前,其實沒有太多電影針對「本省人」及「外省人」的對立進行討論,而這部片情節主要講述一個「外省」籍的中醫師家庭,遷居到台灣後,在一個原本就居住在台灣的西醫師診所隔壁開業。平日相處融洽,兩家的孩子喜歡上了彼此,但因為語言及對醫術的理解不同而一直存在嫌隙,最終打破了隔閡,孩子也順利結婚。Wafa 描述著故事情節中,兩個家庭因習慣、語言不同,在相處過程中發生許多誤會。她認為在戒嚴時期,這樣一個幽默的方式講述時空背景下族群的對立是很有意思的。
火車
在電影中,火車的出現往往可以使觀眾更好掌握電影中景觀的地形特徵。台灣的電影也時常出現以火車行進作為場景。舉例來說,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就是以火車行駛在鄉野間作為序幕。
Wafa 觀察到台灣電影透過「火車」陳述故事的方式與日本1930年代的紀錄片相似;該敘述方式呼應了當時全球強權爭奪殖民地的現象。「火車」代表著殖民者永無止境地擴張其勢力,像是日本在1930年代提出的「南進政策」,在佔領台灣之後,積極擴張到東南亞國家,獲得當地的原物料及資源;「鐵軌」則是擴張控制權的象徵,為了建構一條鐵軌,殖民者透過與原住民的抗爭控制領土,火車鐵軌也是以成千上萬的犧牲為代價建造的。
對 Wafa 來說,不僅是電影的編排手法,台灣電影的美學風格的也深受不同文化的影響。身為法國人,Wafa 也分享開啟了她研究台灣及亞洲電影的契機。
Nous parlons à nouveau cinéma dans les Balades Culturelles Franco-Taïwanaises, cette fois en compagnie de Wafa Ghermani, professeure adjointe en cinéma à l’Université nationale centrale de Taïwan et autrice du livre Le Cinéma taïwanais, fictions d’une nation paru l’an dernier aux éditions Mimesis.
Dans cet essai qui couvre plus d’un siècle de cinéma, depuis l’ère coloniale japonaise jusqu’à nos jours, Wafa Ghermani raconte Taïwan, sa société, ses conflits internes, ses paradoxes à travers des films rares, en abordant aussi bien le cinéma populaire que les œuvres de propagande ou les films d’auteur.
Aurélien Rossanino a pioché dans ce livre quelques sujets pour mener cette interview sans en divulgâcher le riche contenu, il sera ainsi question de l’histoire de la reconnaissance du cinéma taïwanais dans le monde, de ses liens avec le Japon et de l’un de ses thèmes phares : les trains. Avis donc aux amateurs d’aventures ferroviaires et aux cinéphiles curieux !
Le Cinéma taïwanais, fictions d’une nation aux éditions Mimesis : https://www.editionsmimesis.fr/catalogue/le-cinema-taiwanais/
Les Balades culturelles franco-taiwanaises est un podcast produit par Ghost Island Media.
Animateur - Aurélien Rossanino
Réalisation - Emily Y. Wu
Edition - Aurélien Rossanino, Wayne Tsai
Identité graphique - Audrey Wu
Tag and follow Ghost Island Media on social media
Instagram | https://instagram.com/ghostislandme
Facebook | https://facebook.com/ghostislandme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ghostislandme
See omnystudio.com/listener for privacy information.

主持人 - 奧雷利安 羅沙尼諾 (Aurélien Rossanino)

主持人 - 柯柏睿
主持人 - 柯柏睿
柯柏睿 (David Kibler) 曾任法國在台協會的文化官員,負責文化項目與教育類合作。柯柏睿是《法台漫遊》節目的第一季主持人。